原標題:中國在生物制造領域大有可為
“中國科學家用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今后如果能構建細胞工廠,通過分子生物學來生產食品原料組分,那將是一個終極目標。”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堅在近日舉行的第三屆生物活性物功能食品與腸道皮膚大健康高峰論壇上說道。當天,中國工程院院士朱蓓薇、中國工程院院士譚天偉就高效生物制造、營養(yǎng)保健食品發(fā)展、關鍵技術與產業(yè)化等發(fā)表了觀點。院士們表示,中國在生物制造領域大有可為。
用生物技術實現低碳發(fā)展
朱蓓薇表示,中國在營養(yǎng)健康方面出臺了一系列綱要和文件。到2030年,人民的健康水平要持續(xù)提高,對人健康有影響的危害因素要得到有效控制。我們要聚焦食品營養(yǎng)素與人類健康的關系研究,對新資源進行挖掘與突破。
陳堅表示,用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就是將流程完全重構,把原來的制造方式進行變革。用生物方法可以實現低碳發(fā)展,最根本的是希望是利用碳原料,通過微生物、分子生物學來生產食品的原料組分,如蛋白組分化合物。
“從微生物或植物里調取基因來組合,就是合成生物學的方法?!标悎苑治霰硎?,第一類是黃酮類化合物,有超過8000種。第二類是嬰兒配方奶粉里的生物制造。陳堅表示,食品中的重要配料,特別是嬰兒配方奶粉里的活性物質,如90%的乳體蛋白都完全依賴進口且價格很高?!笆澜绺鲊鴮<?,包括我們的團隊都在研究用發(fā)酵方法生產乳體蛋白,只有解決這個問題才能真正實現生物制造?!?/P>
陳堅進一步表示,第三類是結構脂肪。第四類是乳源神經節(jié)苷脂。此外,糖胺聚糖的透明質酸也可應用在藥物、食品資源等方面。2020年,糖胺聚糖的全球市場超過130億美元?!跋M磥硗该髻|酸分子量能實現全覆蓋,一步發(fā)酵,雙酶切割,成為第一個生產全物類別的透明質酸。”陳堅說。
華熙生物一直和國內外高校院所研究生物活性物質。華熙生物董事長趙燕表示,中國正快速推進生物技術的基礎研究,現在要讓產業(yè)落地。陳堅帶領團隊研究合成生物,能夠幫助我國解決碳達峰、碳中和的綠色生物制造問題。
發(fā)展綠色生物制造戰(zhàn)略性新興產業(yè)
生物制造有哪些意義?譚天偉表示,世界經合組織把生物技術定義為工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最有希望的技術。近幾年,生物制造像互聯網在20年—30年前的情形一樣,逐漸由幾個領域向全行業(yè)、全世界延伸。
譚天偉表示,目前,有20多個發(fā)達國家和經濟體制定了國家生物制造發(fā)展戰(zhàn)略。例如,歐洲提出到2025年,生物質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20%;美國制定了2030年生物質路線圖,即25%的有機化學品、20%石油燃料將由生物產品替代。
譚天偉說,生物制造的核心是酶和菌種,現在主要依賴于國外。但一些革命性的技術進步往往能促使整個產業(yè)發(fā)生變革。青蒿素是我國首先發(fā)現的,但國外把青蒿素的合成基因導入微生物后,用細胞工廠生產,就可以顯著降低成本,因此使得中國的青蒿素市場由以前全球70%左右的市場份額降至2018年的10%。技術革命性變化會帶來產業(yè)的重新分布,我國必須迎頭趕上,用高新技術來改造提升傳統(tǒng)產業(yè)。
譚天偉表示,我國很多生物制造的菌種都受制于外國,比如,抗生素菌種不到10%自主率,益生菌也不到10%,所以,未來我國在生物制造領域將大有可為。當前,我國已啟動綠色生物制造的重點研發(fā)計劃,要重點解決“卡脖子”的技術,即工業(yè)酶制劑和菌種,形成核心技術平臺,解決產業(yè)升級換代。
此外,二氧化碳能否作為燃料,能量應怎么來利用?在譚天偉看來,這是碳中和的重點,也是生物制造未來發(fā)展的新增長點。生物制造的產業(yè)示范很大一部分在能源領域。未來可以通過酶的方法,通過二氧化碳微生物轉化方法,將二氧化碳轉化為高價值產品,為碳中和作出貢獻。(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劉慧)
新聞發(fā)布平臺 |科極網 |環(huán)球周刊網 |新商報網 |中國商界網 |互聯快報網 |萬能百科 |薄荷網 |資訊_時尚網 |連州財經網 |劇情啦 |5元服裝包郵 |中華網河南 |網購省錢平臺 |海淘返利 |太平洋裝修網 |勵普網校 |九十三度白茶網 |商標注冊 |專利申請 |啟哈號 |速挖投訴平臺 |深度財經網 |深圳熱線 |財報網 |財報網 |財報網 |咕嚕財經 |太原熱線 |電路維修 |防水補漏 |水管維修 |墻面翻修 |舊房維修 |參考經濟網 |中原網視臺 |財經產業(yè)網 |全球經濟網 |消費導報網 |外貿網 |重播網 |國際財經網 |星島中文網 |上甲期貨社區(qū) |品牌推廣 |imtoken下載 |imtoken |名律網 |項目大全 |整形資訊 |整形新聞 |美麗網 |佳人網 |稅法網 |法務網 |法律服務 |法律咨詢 |尼達尼布翻譯 |媒體采購網
中國資本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0 資本網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網站:55 16 53 8 @qq.com